水產前沿網原創報道, 5月27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以下簡稱“漁機所”)為青島國信自主研發的30萬噸級超大型養殖工船取得中國船級社授予的原則性認可(AIP)證書,標志著養殖工船相關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我國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帶動漁業產業升級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上世紀雷霽霖院士和丁永良先生提出了在中國發展養殖工船的倡議后,作為我國唯一從事漁業裝備與工程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的科研機構,漁機所經過20多年的積累,在養殖工船總體研究和系統構建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嘗試,完成了以“大型養殖工船功能與船型”“魚類集約化船載艙養工藝與裝備”為核心的創新性成果,突破了適漁性艙養結構構建、養殖環境精準調控、船載高效機械化作業裝備研發、數字化控制系統集成、設計指南等關鍵技術,研發了全球首艘十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科研示范船——“國信1號”,實現了從概念提出到技術集成,從科學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進階發展,引領了產業技術創新。30萬噸級超大型養殖工船取得中國船級社授予的原則性認可(AIP)證書,是設施漁業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據漁機所養殖工船總師崔銘超介紹,該船型是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青島海洋科技中心的支持下,基于全產業鏈技術特點以及經濟效益,針對以大黃魚為代表的主養對象的生活習性、艙養養殖工藝和養殖作業要求,研創的“繁、養、加”一體化的30萬噸級超大型養殖工船平臺,設計滿足即將于2023年7月1日生效的交通部海事局《海上移動式平臺法定技術規則》對養殖工船的法定要求和中國船級社最新《海上漁業養殖設施檢驗指南》對養殖工船規范要求?蓪崿F標粗后幼魚至商品魚的全過程養殖,病害防控、生長效率及食品安全控制能力進一步提升。通過配備風力及光伏等綠色新能源系統、動能回收系統和高效能源管理系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大量使用了科技前沿技術,將養殖工藝同驅動技術、機械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人機接口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可實現更加高效的深遠海工業化養殖生產作業。該成果與青島國信共享知識產權。 發展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向深遠海拓展養殖新空間,構建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響應了國家“宜漁則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重要指示精神?蔀槲覈鴮嵤┥钸h海養殖發展戰略、拓展食物生產空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供新途徑。 |
重點推薦 |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水產前沿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水產前沿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水產前沿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水產前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15天內來電或來函與水產前沿網聯系。聯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