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寶寶 于 2012-12-11 10:30 編輯
09年在射陽第一次知道這個毛病,到今年在大豐鰓出血全面爆發,只有短短4年,整個鹽城鯽魚養殖模式的改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今年大豐:有兩個養殖大戶,鰓出血死魚造成了每人超千萬元的直接損失;某養殖場,鯽魚養殖戶發鰓出血發病率超過60%,而僅僅是一個塘口的鯽魚種是在射陽疫區拿的;6-8月因為發病出魚,使得魚價同期跌了1塊錢;目前超過一半的養殖戶在考慮明年養什么;疫病發生區,魚種比外地少2塊錢都沒有人敢拿;草魚種、鯔魚、黃金鯽、鯉魚等養殖量大量增加;混養(草鯽、草鳊鯽、鯔魚等)模式大行其道;鯽魚成魚價格堅挺。
癥狀:和普通細菌性出血病類似,鰓蓋、鰭條、體表、內臟出血;發病池塘吃食額外旺盛;很少看到黑頭(在池塘邊游動的病魚),很少能打到病魚;病魚打上來稍微掙扎蹦跳,鰓部有鮮血流出(活病魚很少,所以很少看到),死魚撈上來水下一側鰓蓋上有血水淤積,呈現出紅斑樣,當地稱“美人斑”這倒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判斷是否鰓出血癥狀之一。
“美人斑”
流行情況:有非常非常強的傳染性!今年我碰到的鰓出血不下30個塘,總結下來無非這幾個情況:魚種帶來,最早發病的那幾個塘,基本上魚種都是從射陽疫區拿;然后周圍的塘開始慢慢發病,往周圍塘擴散;有非常明顯的聚集性,發病成片發,有一片養殖區一排進十個塘一個接一個全部都發;今年9月我們發現了當年的鯽魚種有鰓出血的癥狀了(意味著這些魚種如果流入市場,將如同一個炸彈)!
影響的因素: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溫度,當水溫高于30°(大概數字),死亡率下降甚至停止,大概在26-28°左右的時候,死亡率最高,常常會在這個時候爆發。溫度下降,病情進展也減慢,但不意味著死亡量下降,有可能更多;進排水、氯制劑等強刺激的消毒劑、大劑量抗生素、缺氧等應激常常會促進爆發;水質良好,無其他疾病的塘有可能控制很好,甚至到出魚死亡率都很低甚至停止。好的碘制劑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沒有多大意義,反彈起來更厲害。
病原:已經確認是病毒性疾病,據說是金魚皰疹病毒,廣東和無錫淡水所都做了病情確認。江蘇這里無錫淡水所已經能做病毒檢查,他們過來做了檢測,也有很多養殖戶送上去做了檢查。很快。感染單一性很強,只感染銀鯽,同塘的黃金鯽、湘云鯽(這兩種其實是鯉魚),鯉魚等其他魚都不受感染。
診斷:出血病癥狀,但花白鰱不死亡,有美人斑,如果打到病魚鰓流血不止,消毒、內服抗生素沒有效果,吃食良好甚至旺盛,再結合溫度當地流行情況,就基本能確認。當然最好的做病毒檢測。我們還發現,有一些塘口和細菌性出血病、孢子蟲病等并發,大大增加了診斷和控制的難度。
處理:最佳方案是盡快賣魚,今年我們的客戶,最快賣魚的,多數還能賺錢。不賣保的,哪怕一時死亡減少,最終還是保不住,虧本的多。保持水質良好,投喂抗應激藥物,適當的碘制劑消毒,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只要死亡持續增加,趕快賣魚。病毒病,是沒有治療方法的,不要報僥幸心理。這兩年有無良藥販吹牛能治,養殖戶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被騙了不少錢,而且還耽誤了賣魚,導致重大損失。更多的是養殖戶自己不信邪,強行治療,拖了時間,導致重大損失。發病塘一定要控制投料量,投喂越多,死亡越厲害。而且病塘魚貪吃不長。還有,溫度降低死亡會降低甚至停止,但來年最早三月又會反彈,所以,寄希望等價格的,風險很大。
預防:最重要的是魚種,一定不要在疫區拿魚種,非常非常危險。我們調查了今年大豐的發病塘口,基本上最早發病那批魚種都是在疫區拿的。當地如果有發現這種病,盡量避免進水,注意定期用碘制劑消毒。避免死魚、網具傳播。我們高度懷疑出熱水魚后一波發病高潮和網具傳播有關。改變養殖品種和模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祓B能有效降低風險。聯防聯治,減少傳播非常重要。平常注意調水,注意魚體質很關鍵。
最后,我要說的是,所有上面的內容都是我自己的的總結,由于條件和能力所限,難免有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地方。但我要說的是,鰓出血,對鯽魚的打擊很可能是毀滅性的。但它的傳播是有跡可循的,應該有個團體起來牽頭,從魚種、出魚、死魚處理養殖模式和品種的改變等各個環節著手,來消滅鰓出血。
我們一個客戶,在隔壁塘爆發鰓出血的情況下,也將鯽魚養到了1.2斤;也有客戶,在6月就發現個別疑似鰓出血,一直將魚養到年底賣魚。要重視,也要有信心。
|